当前位置:首页 > 有害生物 > 正文

中山有害生物密度监测

本篇文章给大家分享中山有害生物密度监测,以及中山有害生物密度监测中心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简述信息一览:

有害生物控制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山大学)简要概况

1、有害生物控制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其依托单位为中山大学,成立于2004年,前身是生物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始建于1989年,于1995年通过国家验收,正式对国内外开放。实验室在中山大学昆虫学研究所的基础上发展壮大而来,该所由著名昆虫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蒲蛰龙教授于1***8年创建。

2、位于中山大学的有害生物控制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配置了100多套高精密仪器设备,涵盖DNA合成、蛋白质纯化、分子生物学研究等多个领域,为生物组织研究、生态学研究、微生物学研究、组织培养及基因工程等提供全面支持。

中山有害生物密度监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3、有害生物控制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山大学)于1999年开始拓宽研究领域,主要聚焦于热带、亚热带有害生物的生物防治。作为生物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该研究机构致力于应用基础研究,旨在服务我国国民经济,特别是大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

4、自1991年以来,有害生物控制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山大学)承担了国家“八五”和“九五”攻关,“863”,“***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和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博士点基金,省部委级科研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等100多项,累计获得科研经费1000多万元。

5、实验室致力于有害生物控制与资源利用研究,现已成为动物学(含昆虫学)硕士点、博士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中国首批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及国内访问学者接受单位之一。自成立以来,已培养出40多名硕士研究生和30多名博士研究生,并有10名博士后研究人员出站。

中山有害生物密度监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有害生物控制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山大学)研究领域

1、有害生物控制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山大学)于1999年开始拓宽研究领域,主要聚焦于热带、亚热带有害生物的生物防治。作为生物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该研究机构致力于应用基础研究,旨在服务我国国民经济,特别是大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

2、在水稻害虫综合防治、森林害虫寄生蜂的引种驯化和害虫管理模型等研究领域,实验室取得重要成果。首先提出农田节肢动物群落重建(Community re-esteblishment)的概念。大沙水稻综合防治试验基地自七十年代建立以来继续得到巩固与发展,作为实验室的一个重要基地,在贯彻害虫综合防治管理体系中享有相当的知名度。

3、总之,有害生物控制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山大学)在生物防治研究领域展现出了强大的合作能力和开放性。通过与国内外合作伙伴的共同努力,实验室不断推动着生物防治领域的创新与发展,为解决全球生物安全问题和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4、位于中山大学的有害生物控制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配置了100多套高精密仪器设备,涵盖DNA合成、蛋白质纯化、分子生物学研究等多个领域,为生物组织研究、生态学研究、微生物学研究、组织培养及基因工程等提供全面支持。

5、实验室致力于有害生物控制与资源利用研究,现已成为动物学(含昆虫学)硕士点、博士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中国首批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及国内访问学者接受单位之一。自成立以来,已培养出40多名硕士研究生和30多名博士研究生,并有10名博士后研究人员出站。

广东海关截获全球首次报道新物种,如何分清入侵物种和新物种?

广东海关截获全球首次报道新物种。2022年11月15日,我国首次截获全球心目中的词条,登上了某社交平台热搜第1,拱北海关所属中山港海关,在中山港口岸的进境原木中截获拉丁蠊属蜚蠊种,为全球首次报道的新物种。

蜚蠊是一种新发现的物种,全球首次报道于广东海关。这种未被描述过的拉丁蠊属蜚蠊物种在中山港口岸一批进口原木中被截获。 海关工作人员在截获蜚蠊后,迅速取样并送往实验室鉴定。实验室技术人员经过仔细研究,确定这是全球尚未记录的新物种。 这一发现被发表在《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上。

这是一种适应力和繁殖力极强的物种,这类外来物种会对入侵地生态环境造成威胁。

关于中山有害生物密度监测和中山有害生物密度监测中心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中山有害生物密度监测中心、中山有害生物密度监测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搜索。